解讀干細胞干預艾滋病的背后:血液與免疫系統的雙重修復
說起艾滋病,大家往往會“談艾色變”,認為艾滋病患者會如同《最愛》電影的結局一樣,沒人能擺脫“病逝”的命運。干細胞移植技術像是打破了這一世紀難題,我們時常會聽說一些采用干細胞技術“治愈”艾滋病的新聞,目前已經有7個相關病例。
然而當我們仔細研究干細胞“治愈”艾滋病這種數據,會發現此事并不具備普遍性。與其說干細胞“治愈”了艾滋病,不如說干細胞在治愈“白血病”、“霍奇金淋巴瘤”等非常嚴重的血液/免疫系統疾病的同時,順帶將“艾滋病”治愈了。
從第一例艾滋病“治愈”病例,大名鼎鼎的“柏林病人”,再到后續的第二例“倫敦病人”,第三例“紐約病人”,第四例“杜塞爾多夫病人”,第五例“希望之城病人”,第六例“日內瓦病人”,再到今年7月份美國國家廣播公司(NBC NEWS)發布文章所提到的第七例“60歲德國男性”。這些患者不僅感染了艾滋病,同時他們都患上了“白血病”、“霍奇金淋巴瘤”等非常嚴重的血液/免疫系統疾病。隨后進行“骨髓移植/干細胞移植”時,這些人移植的是“CCR5Δ32突變的特殊干細胞”,最終通過干細胞移植,這些患者的“白血病”得以治愈。與此同時,免疫系統重啟后,產生了新的免疫細胞,因為HIV病毒沒有辦法感染CCR5受體缺失的 CD4+ T 細胞,間接治愈了這些患者的艾滋病。[1]
造血干細胞是維持著人體內造血系統和免疫系統穩定的根本性因素。造血干細胞移植是干預一些惡性及非惡性血液系統疾病的有效方法。胎盤造血干細胞是存在于胎盤組織中的一群原始造血細胞,可以分化形成各種血細胞(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等),是高度未分化的細胞,也是所有造血細胞和免疫細胞的祖細胞,可潛在用于可治療血液疾病,如急慢性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地中海貧血和淋巴瘤,部分惡性腫瘤,部分遺傳性疾病等。
胎盤造血干細胞擁有很多優點[2]:采集無痛苦、無風險;數量豐富,可夠成人使用;免疫原性低于臍血和外周血造血干細胞,降低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發生率和嚴重程度;配型率高,與寶寶的HLA配型一致,家人使用配型成功率高達25%-50%。
在進行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時,易引起“免疫排異反應”,發生移植物抗宿主病。間充質干細胞則大幅度提升了骨髓移植患者的存活率。幾年前,為了預防骨髓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發生,韓忠朝院士團隊與解放軍307醫院團隊合作,將間充質干細胞與造血干細胞共移植,使移植成功率較高提升,并因此獲得科技進步獎項。
胎盤被譽為人體的“干細胞寶庫”,它蘊藏著豐富的造血干細胞與間充質干細胞資源,這些珍貴的細胞對于未來的健康維護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因此,在迎接新生命到來的寶貴時刻,家長們可以考慮將寶寶的胎盤造血干細胞以及間充質干細胞,選擇專業的機構進行采集與存儲。這一決策不僅是對孩子乃至家人未來健康的一份深遠投資,更是在醫療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為家庭增添一份安心與希望。
參考資料:
[1] 干細胞移植可“治愈”艾滋病,為什么不推廣!?班草不恐艾 2024.11.19
[2] 干細胞臨床進展,韓忠朝,紀慧嬌,韓之海,高林,天津出版傳媒集團,2014.7
【聲明】
1.本文旨在科普細胞類知識,進行學術交流分享,了解行業前沿發展動態,不作為官方立場,不構成任何價值判斷,不作為相關醫療指導或用藥建議,無任何廣告目的,非進行產品販賣,僅供讀者參考。
2.本賬號文章可能包含購買的版權圖片,轉載請謹慎。
3.本賬號轉載的圖文視頻等內容若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聯系我們及時處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