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培育神經干細胞可以自我更新
能使突變或外源污染的風險降至最低
來源:科技日報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報道,美國科學家利用人類胚胎干細胞(hES)生成了能長期自我更新的原始神經前體細胞,并證實這些細胞能定向分化為多種神經元,而且不會增加腫瘤形成的風險。 最新研究發表在近日出版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該成果將可廣泛應用于神經退變性疾病的治療中。
研究負責人、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人類基因組醫學研究所所長、該校希利眼科中心眼科學及人 類遺傳學教授張康(音譯)表示,這是該領域一個前所未有的巨大進步, 標志著我們能快速生成大量穩定且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神經干細胞及下游產品,或許每周能 生成100多萬個細胞,將其用于臨床實驗,并最終運用到臨床治療中。
人類胚胎干細胞因可以變成任何類型的細胞而在再生醫學領域擁有巨大的應用潛力。 但目前其應用還面臨諸多挑戰,其中包括難以生成足夠數量的穩定有用細胞,此外,其中的某些細胞可能還有致癌風險。
為了生成穩定的、可長期自我更新的神經干細胞, 張康與戴維·格拉斯通研究所的同事丁盛(音譯)在一個化學成分確定的培養基中加入了一些小分子,成功地誘導人類胚胎干細胞變為原始的神經前體細胞,接著他們中止了神經前體細胞的分化過程。
張康表示,由于最新技術無需使用轉基因技術或外源細胞產品,因此將突變或外源污染的風險降到了最低。 當研究人員將這些神經前體細胞注入實驗小鼠體內時,也沒有發現腫瘤形成的跡象。
科學家接著朝這些神經前體細胞中加入了一些化學物質,這些前體細胞被誘導分化從而形成多種成熟的神經元。 張康稱,這意味著我們可以生成用于治療肌萎縮性側索硬化(ALS)、帕金森氏病、黃斑變性、色素性視網膜炎或青光眼等疾病的神經元,對多種 神經退變性疾病進行臨床研究,相關動物試驗即將展開。
此外,該最新進展還可用來促使誘導多功能干(iPS)細胞變成神經干細胞,通過改變小分子的組成成分,還可以生成能分化為心臟、胰腺、肌肉等細胞的其他干細胞。
不過,該研究由于需要使用人類早期胚胎,因此一直飽受著倫理方面的指責和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