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入“種子細胞” 治療心肌梗死研究有突破
來源:未知 |
病人大面積心肌梗死后,只要從心臟血管注射一管從患者自己骨髓里提取出來的干細胞到心臟壞死部位(干細胞是人體中最重要的細胞,能形成從肌肉、肝臟到腦、心臟的不同組織和器官,俗稱“種子細胞”),就能促使梗死區血管新生和部分心肌生長并改善心臟功能。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心血管病教授、博士生導師王建安,憑借對這一新技術的深入研究獲得了2008年度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這項創新型技術,給心功能不全患者尤其是心肌梗死患者提供了一個嶄新的治療方向。每年中國心肌梗死病人超過百萬,雖然可以通過采用藥物治療、心臟介入或搭橋手術解決部分病人的血管暢通和心功能問題,但不少心肌梗死病人的心臟肌肉卻仍有壞死,心臟功能大大受損,表現出來就是手術后心跳加快,稍一運動便氣喘吁吁,無法正常工作和生活。 如何在傳統治療的基礎上進一步改善患者的心功能,王建安開始苦尋出路。2002年,他從英國《自然》雜志上獲悉,歐美等國正在開展一項“干細胞移植治療心肌梗死疾病”的研究。這讓他一下子就興奮起來:如果能通過干細胞移植改善心肌梗死患者的心功能,無疑是一條全新的治療途徑。 王建安很快開始了大量的前期探索,當年就在國內率先將技術運用到臨床上。他先從病人體內抽出了幾十毫升的骨髓,提取到數百個干細胞,然后再將它們培養到近千萬個。幾周后,再將這些干細胞注入到患者壞死的心臟肌肉處。幾個月后,數十名心肌梗死病人的心臟功能(心臟射血能力)提高了5%到6%。其中一名來自內蒙古的重癥心肌梗死患者,經過干細胞治療后,在半年時間內壞死肌肉面積就明顯縮小,心臟功能得到顯著改善,創下了我省醫學界的奇跡。 然而,由于不少心肌梗死病人心臟功能改善的情況并不明顯,基礎研究表明,一開始移植到心臟的干細胞存活率非常低,只有1%左右,各種質疑也隨之出現,有人還勸他早點收手。“退回以前的老路,我照樣可以成為別人眼中的名醫,但要讓更多的患者解除痛苦,就必須走出一條新路。”王建安說。 他冷靜分析后認為,干細胞移植后心臟功能改善,說明這種方式是有效果的,關鍵是要解決好干細胞移植后存活率的問題。 2007年,在無數次的動物實驗后,王建安發現,經過缺氧狀態培養的干細胞,在移植到心臟后存活率從以前的1%左右提高到8%至10%。 多年來的辛勤耕耘,終于結出了碩果。王建安的這一科研成果,相繼發表在《歐洲心胸外科》等重量級學術刊物上。5年來,他已經為近百名心肌梗死患者進行了干細胞移植治療,其中80%的患者心臟功能和生活質量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 過去,我們對創新重視不夠、信心不足,常常只是把國外的成果拿來再用。事實證明,只要大膽創新,勇搶科學的制高點,我們也能在基礎和臨床研究上做出更多成績!”王建安說。 目前,他帶領的研究團隊,又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省重大科技攻關專項等項目的支持下,對干細胞移植治療心臟疾病進行深入研究。“我們的目的,是進一步發展完善這一技術,讓更多的患者受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