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例干細胞培育卵子
來源:大公報
【本報訊】綜合美聯社、中央社4日消息:日本京都大學的研究團隊成功地從誘導多功能干細胞(iPS細胞)培育出卵子,并利用體外受精,讓實驗鼠生出小鼠。這是世界首度完成類似實驗,有助于不孕癥的分析研究。
由京都大學教授齋藤通紀等教授組成的團隊的這項研究成果,在最新一期的《科學》雜志上發表。
研究團隊從母鼠的誘導多功能干細胞培育出可生成卵子的「始原生殖細胞」,同時也從鼠胎取出未來將形成卵巢的細胞,同步培養之后,移植到實驗鼠卵巢,培育出卵子。
研究團隊將如此培育出的163個卵子與自然形成的精子進行體外受精,結果實驗鼠生出3只鼠。小鼠都正常,與其他實驗老鼠交配,有孫子輩誕生。
研究團隊認為,從誘導多功能干細胞造卵的過程觀察,可更加解析至今還無法厘清的卵子生成機制,有助于不孕癥的分析。
如果運用在人體上,因卵巢疾病而無法造卵或因卵子老化導致難懷孕的女性,或許可從皮膚細胞等培育出誘導多功能干細胞,制造新卵。
部分專家認為,這可能幫助數以百萬計婦女,她們或是因為健康狀況或接受癌癥治療,或是因為年紀太大,無法自行產出能存活的卵子。
專門研究生物醫學科技造成的影響的美國史丹福大學法律系教授葛律利表示:「這可能意味女性不再受制于生育時鐘。」
洛杉磯加利福尼亞大學卵子研究專家克拉克說:「我認為,這是女性繁殖技術的一大進步」,有關這項技術政策和規則方面的討論「需要現在開始」。
應用于人類存巨大障礙
但研究團隊指出,本次的實驗要運用于制成人類的卵子與精子是有困難的。因為人類與老鼠的誘導多功能干細胞性質不同,人類要制造始原生殖細胞相當困難, 而且基因也可能受損。加上以人工方式造卵,倫理上將受到質疑。有專家表示,使用成年人的細胞而不是胎兒的細胞可能會奏效。
由于將該技術應用在人類身上的障礙巨大,一些專家懷疑根本不可能實現。另一些專家表示樂觀,但也認為不容易實現。研究團隊聯合作者林克彥說應用于人類身上「還在非常遙遠的未來」,克拉克則認為至少要花費10年時間。
葛律利推測,在未來20到40年里,該技術會使得夫婦們更樂意選擇試管受精方式,從而選擇孩子的特征。這是因為通過皮膚細胞制造卵子比通過醫療和手術途徑讓女性產生卵子要容易得多。
但該技術也引起一些醫療和倫理方面的擔憂。圣迭戈加利福尼亞大學干細胞項目主管戈德斯坦說:「我會擔憂通過此方式制造孩子的安全性。這看起來就像是在孩子身上做實驗。」
上一條:“將干細胞技術帶到病床邊”
下一條:明膠海綿可做神經干細胞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