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盤中的奧秘
胎盤具有造血功能的觀點早已有之,1962年即有報道小鼠胎盤中含有移植后能夠治愈貧血與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克隆源性的造血前體細胞。鳥類尿囊中發現多能造血細胞的事實,提示在哺乳動物尿囊發育而成的臍帶和胎盤也應能夠造血。但是直到2003年在小鼠胎盤發現比胎肝造血早的多能造血前體細胞,證實了胎盤的造血功能。
隨后的研究相繼發現小鼠胎盤造血首次發生時間與AGM造血平行,但是造血干細胞數量是AGM區和卵黃囊的15倍,胎肝造血細胞數量隨著胎盤造血發育而增加,即使妊娠晚期胎盤造血干細胞池減少,說明胎盤在胎兒循環中是肝臟的直接上級器官,是胎肝內造血干細胞的主要來源。移植實驗證明胎盤造血干細胞表達傳統的造血干細胞表面分子:CD34,c-Kit,并發現細胞表面分子隨著造血干細胞發育的解剖位置改變而改變。脊椎動物造血發育過程是保守的,所以小鼠胎盤造血功能的發現激發了對人類胎盤造血功能的研究熱情。
研究發現在胎盤和絨毛間質內存在血島,網狀細胞,和CD34+細胞,且人胎盤CD34++細胞數隨著妊娠時間延長而增加,從孕9周至足月的胎盤含有多能造血干細胞。在排除胎兒血液循環的影響后,發現胎盤中胚層組織中具有內源造血活性,能夠在體外培養過程中產生髓西與紅系細胞。遺傳缺陷小鼠和GFP轉基因小鼠的胎盤造血干細胞的解剖學研究表明胎盤是一個自主的造血干細胞的起源,具有和AGM,卵黃囊一樣的造血功能。細胞水平和分子水平的研究表明胎盤組織造血微環境包括造血因子的表達,血管內皮的類型,血流切力影響,表面分子的改變,血氧濃度等等。
對胎盤造血干細胞的研究不但能了解造血干細胞的發育過程與調控機制,而且提供了新的造血干細胞移植細胞來源。參考并聯合臍帶血庫技術,可以為成年患者移植提供足夠數量的造血干細胞。
文章來源:漢氏聯合胎盤造血干細胞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