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氏患者治療新方法
帕金森氏癥是一種常見的神經系統變性疾病,臨床上主要表現為靜止性震顫、運動遲緩、肌強直和姿勢步態障礙。藥物治療是帕金森病目前最主要的治療手段,不過只能改善癥狀,不能阻止病情的進展,也無法治愈疾病。20世紀70年代以來,醫學界在帕金森氏癥的基因表達、生長因子、培養多巴胺(一種治腦神經病的藥物)神經元等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但是將多巴胺神經元移植到動物體內,它們并沒有跟預想的一樣變成持久的中腦神經元。
耶魯大學、拉什大學等多所大學的學者進行了帕金森氏癥的靈長目動物試驗。在這項研究中,科學家們評估了多巴胺神經元在患帕金森氏癥猴子體內的長期存活狀況,并測試了新神經細胞的功能。他們發現干細胞在移植6周后仍然表現出強勁的存活能力,已經“很好地融入”宿主體內。不過,他們注意到酪氨酸羥化酶(多巴胺生物合成途徑的關鍵酶)的基因表達在移植后是瞬時的。科學家們意識到還需要確定移植的最佳細胞期、移植存活的理想培養環境、以及其他影響細胞移植的因素。
該研究確認移植后的細胞能存活,為帕金森氏癥的診斷和治療鋪平了道路,不過還需進一步試驗來確定是否會引起帕金森氏癥的逆轉以及腫瘤的形成。
文章來源:漢氏聯合干細胞
轉載請注明出處
上一條: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