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S細胞發展簡史
iPSCs,誘導多能干細胞, 在干細胞研究領域異軍突起, 特別是日本的iPSCs科研工作, 短短7年時間,已經開始臨床試驗,實在是干細胞治療的一朵奇葩。這與日本政府的大力支持是離不開的。根據文獻追溯,總結iPSCs發展簡史如下:

1、2006年日本京都大學教授山中伸彌在 《細胞》 上率先報道了誘導多能干細胞的研究。 他們把Oct3/4,Sox2、c-Myc和Klf4這四種轉錄因子基因克隆入病毒載體,然后引入小鼠成纖維細胞,發現可誘導其發生轉化,產生的iPS細胞在形態、基因和蛋白表達、表觀遺傳修飾狀態、細胞倍增能力、類胚體和畸形瘤生成能力、分化能力等方面都與胚胎干細胞相似。
2、2007年, 山中伸彌實驗室和美國科學家詹姆斯 A湯姆森( James A. Thomson)實驗室分別在 《細胞》 和 《科學》雜志上發表文章,報道了將人類普通皮膚細胞轉化為 iPS細胞的方法。山中伸彌采用與誘導小鼠 iPS相同的方法 , 成功將人成纖維細胞誘導成多干細胞。湯姆森研究小組采用與山中伸彌不同的方法 , 他們利用慢病毒載體運輸Oct4、Sox2、Nanog和Lin28轉錄因子轉染 IMR90胚胎成纖維細胞 , 并且成功地獲得了人的 iPS細胞。
3、2008年,重編程只需3基因。山中伸彌實驗室和魯道夫•耶尼施 (Rudolf Jaenisch)實驗室發現,誘導iPS細胞中的 c-Myc基因是可以被剔除的。
北京大學鄧宏魁(Deng)小組報道了 Utf1 和 p53的干涉 RNA這兩個能顯著提高人的iPS細胞誘導效率的因子。根據他們的研究, 這兩個因子聯合使用,可以使 iPS細胞誘導效率提高近100倍,并且不使用原癌基因 c-Myc 就能實現高效率的誘導 Konrad小組利用腺病毒作載體 (Oct4、 Sox2、 c-Myc 和Klf4 4個基因或Oct4、Sox2 和 Klf4 3個基因整合于同載體上 ) 成功制備出基因組無病毒整合的 virus-free adeno-iPS細胞 。同年 10月 Yamanaka 小組使用質粒轉導的方式成功誘導了iPS細胞。
4、2009年, 僅用蛋白質建立IpSCs, ACT的羅伯特·蘭扎以及韓國研究人員 只使用重新編程所需四種轉錄因子基因編碼的蛋白質成功創建轉化了iPSCs。
2009年, 英國愛丁堡大學和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在《自然》雜志網站上報告說,他們發現了一類 “靠譜” 的 “搬運工”, 從而實現了不借助病毒、 安全地將普通皮膚細胞轉化為IPS細胞的可能。
5、2010年7月2日出版的 《細胞—干細胞》 報道:來自美國、日本的三個研究小組分別利用人類血液成功制成iPS細胞。 之前人們通常采集皮膚細胞來制作iPS細胞,耗時長達六七十天;新技術從血液采集算起只需要25天,為研究者和患者提供了便利。
2010年, ACT的研究人員聲稱,重新編程細胞制造iPS細胞的操作可能導致細胞異常衰老及死亡。iPSC安全問題初現。
6、20130718,在發表于《科學》(Science)雜志上的一篇新研究論文中,北京大學的研究人員報道稱僅利用化合物就可成功構建出 iPS 細胞,他們將之命名為 CiPS 細胞。
2013年7月19日,日本厚生勞動省正式批準利用誘導多功能干細胞(iPS細胞)開展視網膜再生研究。這是全球范圍內 iPS 細胞首獲政府批準用于臨床試驗。
文章來源:漢氏聯合胎盤干細胞庫
轉載請注明出處
上一條:稅收獎勵促進干細胞研發
下一條:擴張型心肌病治療可不用心臟移植